司法案例撰写的“心”路之旅丨调研经验谈
时间:2025-11-21 文章来源: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2018年考入平顶山中院,先后在民二庭、刑二庭工作。入院以来,配合员额法官办案及参与案件讨论年均超百起。工作之余,坚持从事专项调研工作,撰写的《网络直播带货“欺诈行为”的刑法规制路径构建》荣获第36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三等奖,并有10余篇论文在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河南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荣获二等奖、三等奖;撰写的《苏某某、张某诈骗案》被评为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全省法院系统季度优秀案例;撰写的《王某某等人盗窃案》《莫某某等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入选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撰写的《汤某某帮信案》入选中国法院2023年度案例。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案例是记载法治前行的脚印和法律实施的信使。法治精神可以通过案例开花结果。一篇典型案例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原始案件的深度解构,阐释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回应人民期盼,与社会大众同频共振。审判实务是案例素材选取的“沃土”,通过近七年协助刑事审判工作经验的积累,让我对如何撰写案例有了一些切身体会。
“留心”培育
案例写作不是简单“拍脑袋”后的“纸上谈兵”,而是确有“真问题”亟待研究。打造一篇优秀案例,最大限度发挥案例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的作用,撰写人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功底,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在案件审理之初就能识别其潜在价值,为后续案例的提炼奠定基础。以我执笔撰写的《苏某某、张某诈骗案》为例,该案例之所以能够被评为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是因为其指出了直播带货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播在直播间虚构事实、夸大宣传的如何定性与归责。当今正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变“骗术”时有发生,直播诈骗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案在审理之初,我便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主动与承办法官、合议庭成员沟通该案例培育的重点方向、预期效果,并在本案审理的全过程保持敏感度,着重关注案件背景与司法政策的契合度,敏锐识别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难点,深挖细剖案例切入点,集思广益,为后续案例提炼筑牢了根基。
“细心”研究
规则提炼是将优秀裁判转化为典型案例的关键环节,是透过现象且超越案件细枝末节的价值抽象与价值整合的过程。撰写案例要深度挖掘裁判背后的普适规则和方法论价值,用简明语言阐明共性规则,使个案裁判升华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典范。在撰写《莫某某等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时,如何对“地推”引流类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是案例撰写的重点。为实现案例价值最大化,我对共同犯罪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度、细致的研究,发现在传统罪刑规范的基本架构中,实行行为是犯罪构成的中心,但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一犯罪被切割成不同环节,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实行行为的横向、纵向中心地位消弭,帮助行为不再纯粹依赖实行行为而定罪,其可以独立定罪。据此,提出对网络帮助犯进行行为规制,要整观行为人行为的核心要义,避免因过于关注其某一碎片行为而作出片面判断,该案例最后入选《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
“精心”打磨
案例打磨不仅是对个案的优化,更是对专业知识、审判经验的进一步提升。在打磨过程中,要注重优化案例结构与逻辑,确保各部分逻辑连贯,层次分明。案例内容的组织与裁剪,要注意突出案例核心价值,对案件事实选择性呈现,对于与裁判要旨无关的案件细节做简化处理。裁判要旨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洁明了地表达案例的核心规则或裁判方法,通常以一至两条为宜,语言要规范,避免歧义。案例说理部分的论述,可以结合立法目的、法政策考量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多维度进行论证,强化说理的深度和广度。善作不如善改,从案例的初稿完成到最终呈现,是反复淬炼、精益求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进行自我纠查,也要及时交由合议庭成员审核把关,再根据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最终呈现与发布。
原文链接:https://www.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202316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