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纷丨“三步调解法” 以司法温度绘就和谐画卷
时间:2025-11-19 文章来源: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邻里噪音起纷争、借贷矛盾对簿公堂、买卖交易各执一词……基层常见的矛盾纠纷,既是社会治理的“微考题”,也是司法为民的“试金石”。
近年来,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法院立足基层审判职能,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实质化解”的“三步调解法”,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前端、解决在萌芽,以司法温度绘就和谐画卷。
第一步:精准识别诉求 找准调解“突破口”
调解不是“和稀泥”,精准把握当事人真实诉求是化解矛盾的前提。二道江法院要求法官与调解员在接案初期即全面梳理案情,透过表象挖掘核心诉求与潜在顾虑,为后续调解奠定基础,先行调解成功率持续稳定在20%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正是精准识别工作的生动注脚。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买方以“商品质量不合格”为由要求全额赔偿,情绪激动地表示“绝不接受调解”。承办法官审查证据时发现,买方实际损失的举证并不充分,其强硬态度背后既有“让步即输理”的面子顾虑,更有“尽快止损、减少诉累”的真实意愿。法官没有急于组织面对面调解,而是采取“背靠背”沟通方式,分别向双方释明证据规则与诉讼风险。最终,双方达成“分期支付补偿款”的调解协议,买方拿到合理赔偿,卖方避免诉讼对经营的影响,实现了“双赢”。通过这种精准识别诉求的方式,二道江法院80%以上的买卖、借贷类纠纷止步于庭前,平均为当事人节省诉讼周期10天。
第二步:分类施策破局 打好调解“组合拳”
针对不同案件类型、当事人特点,二道江法院灵活运用“线上+线下”“面对面+背对背”调解模式,打通矛盾化解“堵点”。在某小区物业合同纠纷系列案中,面对业主反映的“服务差、收费乱”等“五难”问题,法院联合综治中心、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制定专项方案:对农忙务工、异地居住的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线上调解;对能够到场的当事人,组织面对面协商。今年以来,二道江法院已开展线上调解30件,平均调解时长较线下缩短40%,有效破解“时空壁垒”。
为保障调解质效,二道江法院建立“调解前释法、调解中引导、调解后跟进”全流程机制:调解前为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证据梳理指导;调解中针对情绪对立案件及时切换“背对背”模式,平衡双方信息差与心理差;调解后对当事人实际困难联动帮扶,今年已联合民政、妇联、社区等部门解决弱势群体维权、家庭困境等问题32件,为调解成功筑牢“后方保障”。
第三步:实质化解矛盾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调解的终极目标不是签协议,而是真正解决问题。”二道江法院始终坚持法理情融合,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在一起未成年人消费纠纷中,8岁儿童短时间内花费数千元购买卡牌盲盒,法院在认定“买卖行为无效”的法律基础上,并未简单一判了之,而是联动检察院、市场监管局共同调处:既指出商家未询问监护人意见即售卖大额商品的过错,也引导家长重视监护责任,最终促成全额退货退款。此案不仅化解了纠纷,更推动商家完善“未成年人大额消费核验制度”,形成“调解一案、规范一片”的效果。
“我理解您的委屈”调解员一句共情的话语,一番“诉讼耗时耗力”的利弊分析,往往能成为缓和气氛、打开心结的关键,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化解效果。今年以来,二道江法院通过“三步调解法”成功调处各类纠纷297件,切实减轻群众诉累,节约司法资源。
二道江法院的“三步调解法”既是创新探索,更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通过精准化识别、差异化施策、实质性化解,让矛盾在法治轨道上快速化解,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司法动能。
原文链接:http://jlfy.e-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5/11/id/907680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