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法律时评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法律风采

草原新“枫”,法润乡村——赤峰市巴林右旗人民法院巴彦塔拉法庭基层治理创新纪实

时间:2025-11-17 文章来源: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网 作者:佚名

  

  

  赤峰市巴林右旗人民法院巴彦塔拉人民法庭辖区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优越,农牧工商各产业兴盛繁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法律需求的增长,辖区内草场纠纷、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件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为巴彦塔拉法庭的审判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近年来,在巴林右旗法院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巴彦塔拉法庭精心打造了“法润乡村”特色法庭品牌,推动“枫桥经验”本土化,以“法治春雨”滋润嘎查村的热土,实现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以法治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绘就了巴林草原的新“枫”景。

  

  创新治理的“先行者”

  

  “法润乡村”特色法庭品牌通过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完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联合多部门形成合力,实现了纠纷源头化解,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2023年5月,两户牧民因草场边界发生争执,一方声称对方越界放牧,另一方坚称界桩被移动。法官敖特根联合司法所、嘎查村,携带GPS定位仪和草原地图,实地测量边界。在争议草场设立临时调解点,为双方讲解相关法律规定,提出“共同管理”方案:将争议区域划为共用草场,按比例分配放牧时间。短短3小时,双方就达成协议、握手言和。牧民巴特尔感叹:“以前为了几亩草场两家争得脸红脖子粗,现在共用反而更省心,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为打造好该品牌,巴彦塔拉法庭持续织密“1+3+N”调解网络,通过建立1个法庭调解指导中心、3个苏木镇调解分站、N个嘎查村调解点,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纠纷化解体系,并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纠纷化解路径,2023年以来,各调解站点诉前调解成功率均达92.6%以上。

  同时,巴彦塔拉法庭还推动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资源,构建起“四所一庭”联运模式,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治理网络。

  此外,巴彦塔拉法庭还设立了“涉企绿色通道”“家事调解室”“党员先锋调解室”等一系列专业调解室,邀请专业律师、群团组织、退休党员等进驻,形成“人民调解优先、法庭诉讼断后”的分层递进体系。2023年以来,通过专业调解室化解家事纠纷32起,调解成功率100%。

  这一项项基层治理新机制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巴林草原落地生根,各类纠纷案件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嘎查村、大事不出苏木镇、司法服务不缺位”。

  

  司法为民的“赶路人”

  

  巴彦塔拉法庭始终秉承“如我在诉”司法理念,通过巡回审判、上门服务、现场解纷,将群众路线与法治精神深度融合,深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与认可。

  法官敖特根,38年扎根基层,审理民商事案件7000余件,曾获“全区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他常说:“农牧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法官要多跑腿,让群众少犯难。”

  2024年冬末,草原上刮起了风吹雪,视线模糊一片,敖特根与法官助理永丽、书记员木其尔顶着风雪赶往偏远牧区,为5户牧民解决草场纠纷。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他们依托创新技术锁定了科学的事实依据,仅用3个小时便完成了争议草场的勘界工作,促成了争议双方当场

  和解。牧民巴图含泪说:“法官的车灯,是草原上最亮的法治灯塔。”

  巴彦塔拉法庭的法官们常年奔走在苏木镇、嘎查村,年均开展巡回审判120余次。他们以“司法便民全覆盖、纠纷解决无死角”为工作信念,扎根于农牧民身边,化纠纷解矛盾、为民排忧解难,被农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司法为民的“赶路人”。

  付出换来的不只是群众的赞誉。在敖特根和法庭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巴彦塔拉法庭还先后获得了“全区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家事调解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巴彦塔拉法庭的法官大多兼通国家通用语言与蒙古语,在司法实践中架起了民族沟通的桥梁,他们不仅能够流利使用两种语言开展基础审判工作,更能深刻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司法裁判更贴近群众需求。

  2025年初,哈某某与张某某因一头牛的归属产生争执。哈某某提供牛群照片为证,张某某则称牛是自家喂养的,并提出为牛做DNA鉴定。敖特根用蒙古语与牧民哈某某深入沟通,了解牛的细微特征,又用国家通用语言耐心劝导张某某,让其意识到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并为其讲解鉴定的流程和费用。为调解好这起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敖特根通过“特征比对+疫苗记录”等复合证据,结合草料市场价、人工投入等因素,以“补偿平衡法”促成和解:张某某归还牛,哈某某支付1000元草料费,双方当场履行协议。敖特根表示,牲畜归属纠纷看似是小案件,却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用心调解,才能实现事心双解。

  敖特根还利用业余时间,将常用的法律条文和调解协议翻译成蒙古语版本,并制作成小册子送给牧民。这些小册子被牧民亲切地称为“法律宝典”,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得力的法治助手。巴彦塔拉法庭通过双语沟通将法治融入乡土生活,在群众心中逐渐树立起了对法治的信任与认同。

  

  法治信仰的“播种人”

  

  巴彦塔拉法庭不仅致力于解决纠纷,更注重法治精神的培育。法庭通过“巡回审判”“法律驿站”“法治摊位”等形式,将法治宣传融入牧民日常生活,让每一场巡回审判都成为一次移动的法治课堂,以案释法、启迪群众,让法治信仰在草原上生根发芽。

  2025年7月,敖特根在调解完一起草场争议后,顺势讲解起了草原法,数十名农牧民围坐旁听。老牧民巴特尔感慨:“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身边。”

  自2023年起,巴彦塔拉法庭在辖区43个嘎查村相继建起了“法律驿站”,法官们定期举办法律讲座,为牧民讲解法律法规,同时选拔培育86名“法律明白人”担任驿站调解员,他们在嘎查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年来,成功化解小型纠纷126起,还成为了群众身边的法治宣传“小喇叭”。

  每逢乡村大集、那达慕盛会等群众聚集的时机,巴彦塔拉法庭都要在现场设置“法治摊位”,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解答农牧民的法律疑问,使法律知识贴近群众生活,让法治的种子在草原生根,司法的温度在牧区传递。

  在这片巴林草原,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法官裤脚的泥点、是调解笔录里两种文字交错的字迹,更是农牧民接过调解书、判决书时眼里的光和心中萌生的法治信仰。

  马背量法度,车轮载春秋。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而“法润乡村”正是这一理念在草原上的生动实践。巴彦塔拉法庭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不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用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真谛,用智慧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用爱心传递法治力量,让“枫桥经验”在巴林草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原文链接:http://gy.nmgfy.gov.cn/article/detail/2025/11/id/907515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免责声明 |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 网站地图 | 本网招聘 |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律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律时评网 w.fl-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29985号-19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