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切入提升调解质量 让调解成为群众首选
时间:2025-11-06 文章来源:河南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要盯牢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河南省安阳市位于京津冀周边协同发展区,是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发现地、周易的发源地以及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近年来,安阳市司法局聚焦风险隐患防治,通过做“全”调解网络、做“强”调解队伍、做“实”调解保障、做“准”调解路径、做“深”调解文化,推进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
健全组织网络,筑牢调解体系“硬架构”
纵贯横联织密体系,凝聚解纷合力。纵向上,贯通四层体系,建成市、县(市、区)人民调解中心10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35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3301个,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调解组织全覆盖。横向上,联动多元力量,建立“1+3+N”纠纷化解联动机制,由司法所联合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整合人民调解、律师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合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派驻公安机关调解室81个,派驻人民法院调解室62个。
动态排查精准施策,防线前移增效。坚持关口前移,推进人民调解由“事后调解”向“事前防范”转变。加强网格化管理,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网络,在全市3301个村(社区)建立网格35627个。重点围绕房地产、物业、婚恋家庭、交通肇事等社会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领域,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建立巡查走访、工作例会、情况报告、联调联动机制,形成群防群治良好局面。按照全市矛盾纠纷“三原色”调解机制,对纠纷苗头和一般纠纷进行“蓝牌”提醒,由各村(居)调解力量就地化解;对复杂矛盾纠纷进行“黄牌”预警,乡镇(街道)司法所、调委会及时介入统筹调解;对重点矛盾纠纷进行“红牌”督战,整合行政、执法、调解、法援等多种资源进行集中攻坚,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同时,准确把握新时代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和阶段特征,先后开展“践行‘枫桥经验’助力平安河南”“婚恋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专项活动,投入人力近18万人次,入户走访近164万户家庭,成功调解纠纷6000余件。2024年全市信访总量、刑事案件立案总量、民事案件立案总量同比分别下降12.6%、29.6%、2.5%,有效降低“小转大”“民转刑”事件发生。
加强队伍建设,锻造基层解纷“主力军”
专兼结合,构建队伍矩阵。锚定打造“懂政策法规、懂社情民意、懂风俗人情、懂调解技巧、懂心理疏导”的“五懂”优秀调解员队伍目标,联合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广泛吸纳网格员、村(居)法律顾问、“五老”人员、社区工作者等加入调解员队伍,构建起覆盖全市、层次分明、领域广泛、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人民调解员队伍矩阵。截至目前,全市专兼职人民调解员总数达10489名,其中专职调解员4108人,占比39.17%,较之前增长1164人,退休法官、检察官等专业力量达1315人。
提升能力,完善培训体系。“阶梯式”开展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实战培训,定期组织调解员参与政策解读、案例剖析、模拟调解等专题培训,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心理疏导、沟通技巧等专项课程授课,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近年来,全市共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80余次,参训人民调解员8万余人次。
保障激励,强化职业荣誉。在全省司法所建设强基创优三年行动(2022-2024年)期间,全市各县(市、区)以规范化司法所创建为契机,先后为司法所配备汽车89辆、摩托车54辆、电动自行车75辆,方便司法所人员更好指导和参与调解工作。2023年,安阳市司法局进行优秀人民调解员表彰,向全市100名基层优秀人民调解员奖励电动自行车,并统一喷绘上人民调解标识和“码上调”二维码,使广大人民调解员化身为一座座流动的“调解站”“宣传站”,成为安阳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完善保障体系,夯实长效发展“压舱石”
统筹经费保障,确保落实到位。2019年,安阳市司法局、安阳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将人民调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人民调解“以案定补”补贴标准和范围,实施标准动态增长机制,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清理拖欠人民调解员补贴专项行动,对各县(市、区)开展拉网式检查,摸清拖欠金额、拖欠周期及原因,依据排查情况分类施策。通过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协调政法委发放、缩短案卷审核周期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补贴足额、及时发放。
创新“揭榜挂帅”,破解信访难题。联合市信访局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安阳市人民调解参与化解信访事项“揭榜挂帅”激励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张榜—揭榜—调解—奖励”全链条机制,明确“张榜、揭榜、奖励”操作规范。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揭榜挂帅”机制实施路径,将100万元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要求“专款专用、动态监管”。一是在“张榜”环节突出精准性。由市司法局牵头,联合信访部门建立“疑难纠纷数据库”,对近年来出现的信访积案、涉众型纠纷、跨区域纠纷进行梳理分类,筛选出510起适合调解的疑难事项,涵盖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争议、物业等84个纠纷类别,每起事项均标注“纠纷类型、涉及人数、复杂程度、化解难点”等关键信息,形成清晰的“诊疗清单”,便于调解员“按单揭榜”,有的放矢。二是在“揭榜”环节强调竞争性。面向全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开放“揭榜”通道,建立“能力匹配”审核机制,如对工伤赔偿、医疗纠纷等专业领域的案件,优先由具备法律、医学等专业资质的调解员“揭榜”;对跨区域纠纷,鼓励“属地+专业”联合调委会“揭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27个调解组织、263名调解员成功“揭榜”。“双向选择”机制的建立,既保障了调解质量,又激发了“比学赶超”氛围,涌现出一批“调解能手”主动认领“硬骨头案”的生动案例。三是在“奖励”环节注重规范性。明确“司法行政部门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调解组织具体实施”的责任体系。对“揭榜”成功的案件,由县(市、区)司法局初审,市司法局会同信访局复核,确定奖励对象和金额。同时建立“周调度、月盘点”制度,对调解过程全程跟踪,确保“挂帅者有担当、解纷者有底气”。“揭榜挂帅”机制建立以来,调解员“揭榜”调解疑难纠纷141件,有效提升了纠纷化解质效。
搭乘科技翅膀,打造智慧解纷“新引擎”
搭建“码上调”系统,实现“一键解纷”。积极探索“互联网+调解”模式,研发“法治安阳”智慧指挥信息化平台“码上调”系统。该系统将全市1万余名人民调解员纳入平台,群众扫码上传纠纷信息后,系统自动就近推送不少于3个调解组织,并根据6种多发纠纷类型推送专业人民调解员,实现需求当天受理、纠纷当天审查、调解员当天指派。矛盾纠纷受理从“现场”转为“线上”的方式,极大地简化了群众的办事流程。
整合一网通办平台,拓展服务维度。依托全市“安馨办”一网通办平台,通过整合调解、律师服务、公证、仲裁、行政复议、法律援助、司法鉴定、12348热线等多种法律服务模块,实现各类法律资源与调解功能的有机整合,形成全覆盖调、全链条调、全社会调的工作局面。搭建调解受理短信提醒、纠纷超期预警提醒、调解进度全流程监督的全链式服务模式,通过“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平台运行以来,累计扫码访问15.2万人次,受理案件27177起,调解成功26986起,较平台运行前群众调解首选率提高23%。
浸润调解文化,厚植基层解纷“软实力”
深挖传统基因,构建文化认同。将优秀传统调解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系统梳理“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等理念,打造“沉浸式”调解文化空间。林州市在调解工作中融入红旗渠精神,培育“吃苦耐劳、主动靠前”的调解员队伍;汤阴县以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为内核,设立“精忠调解工作室”;内黄县依托深厚的农耕文化,提炼“耕心调解法”,高效化解农村邻里纠纷;滑县从大运河精神中汲取智慧,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中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创新实践载体,激活治理末梢。积极推动调解文化落地生根,开展多种基层实践活动。滑县组织400余名调解员化身“法治摊主”,在广场、庙会等场所设立流动调解点,主动向群众提供宣传手册、法律咨询、现场调解等“法治特产”,参与群众达9.7万人次。林州市采桑镇结合当地习俗,对当地常见的10种纠纷类型进行总结归纳,编写村规民约,用百姓听得懂的话为百姓说“法”解“忧”。
(作者:安阳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威)
原文链接:http://sft.henan.gov.cn/2025/11-06/32427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