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美政法干警”候选人丨李莹:二十载司法匠心,守望乡土烟火
时间:2025-11-21 文章来源: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近日,云南法院系统8人入围2025年度云南“最美政法干警”候选人名单,他们身处司法工作一线,用实干与担当践行司法为民,以司法智慧与温度点亮法治光芒。
李莹,女,傣族,中共党员,1985年3月生,现任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法院博尚人民法庭庭长。
工作中,李莹善用“五步匠心调解法”,将法理、情理与当地风土人情相融,调解刚柔并济、坚守原则。她常年奔波于开庭、下乡、办案、普法一线。截至目前,她办理的2057件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投诉上访。李莹先后获评全省法院“一站式”建设诉讼服务先进个人、临翔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李莹已出现在博尚镇蜿蜒的田埂上。面对当事人争执的嘈杂声,她凝神细听、审慎思索,生怕遗漏任何关乎纠纷化解的细微末节——若不能抢在耕种节令前化解矛盾,兄弟两家今年的烤烟种植便会错过农时。
经过耐心劝解,李莹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兄弟俩最终同意各退一步,将争议地块丈量平分。这起土地纠纷,在春耕的关键节点前得以顺利化解。
在李莹从事民事审判的20年里,面对家长里短的琐碎纠纷是她的工作常态。
15万元现金,12次叩门
一起生命权纠纷案件,曾让当地村干部都摇头叹息。村民李某在帮工途中猝然离世,家属痛失家中顶梁柱,提出百万元赔偿要求;而被索赔的邻居却满是委屈:“他来帮忙时明明好好的,怎么就成了我的责任?”
案件证据缺失、事实细节模糊,李莹深知,法槌落下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的未来。从春寒料峭到夏日炎炎,她一次次推开当事人的家门,11次上门调解,11次遭遇僵局。
李莹却始终没有放弃:“再试一次吧,说不定这次就能有转机。”终于,在第12次联合调解后,被告揣着四处筹措来的15万元现金走进了法庭。李莹悬着的心终于落定,她特意赶在银行下班前,带着双方当事人清点钱款,还主动为其家属申请免除了诉讼费。
“要是连我们都放弃了,这两家就真成了世代冤家,当事人心里最后的希望也就彻底破灭了。”这是李莹坚持到底的理由。
迈出脚步,才能听见最真实的民情
博尚镇永泉村的两户邻居,因一堵墙的雨水倒灌问题争执了数年。又一年雨季来临,当事人双方旧怨再起,甚至动起了拳脚。接到案件后,李莹当即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直接把调解桌搬到了当事人的院坝里。
在院坝里的面对面调解中,李莹一边厘清当事人双方的责任,一边耐心疏导他们的情绪,终于解开了彼此心中的疙瘩。一周后回访时,曾经争吵不休的邻居早已一起修好了围墙,见到李莹赶来,两人脸上都露出了淳朴的笑容,热情地迎了上去。
“越是在基层,就越要深入群众。只有让脚步沾满泥土,心里才能真正装满民情。”对于那些争议时间久、矛盾积怨深、关乎乡里乡情的纠纷,李莹始终坚持“现场办案”。不过,面对面调解虽效果更佳,却会大幅增加办案时间。如何平衡“快速办案”与“高质量解纷”的矛盾?李莹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将纠纷案件分类处理,当事人能到法庭的,就尽量安排在同一时间段集中审理;遇到当事人难找或案情复杂的,就按片区划分,每周专门抽出时间到各片区集中办理。
两种“出庭”方式看似都从早忙到晚,却显著提升了实质解纷效率。“比起‘案结事难了’,我们更愿意多跑几趟路,换一个‘事了人和’的结果。”李莹说。
“五步匠心”与“云端法庭”同频共振
拥有刑事、行政、立案等多岗位历练经历的李莹,对法律有着精准而深刻的理解。但她更擅长的,是将刚性的法律与柔性的情理相结合。
基于在乡村基层的办案经验和对风土民情的理解,李莹将法庭驻地博尚镇三百余年的制陶文化融入司法实践,把制陶“取泥”“滤浆”“塑形”“淬炼”“成器”五个步骤的匠心雕琢,延伸为在矛盾纠纷化解中识别矛盾纠纷、对证据去伪存真、提出调解方案、调解矛盾纠纷、出具法律文书的“五步匠心调解法”,化解了大量群众纠纷,也为当地手工业、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这一理念在“无讼临沧”数字化平台运用上同样可见。
一对夫妻因感情纠纷,妻子出走外地,丈夫也抗拒沟通。因距离远,眼看开庭日期将近,李莹干脆驱车数小时登门,教男方操作“无讼临沧”小程序,进行在线调解。“我还以为要到法庭才能处理,没想到手机上也可以,谢谢法官能这么远赶来。”当事人说。
“老百姓可能一辈子就打一次官司,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就会影响他们对司法的信任。”多年来,李莹累计承办各类案件3000余件,源头化解纠纷400余件,承办案件调撤率达70%。
法治守望乡野,司法温暖民心
“案例是最好的普法教材,一次调解、一次庭审都是一堂法治课。”每次办案结束,除了对当事人的“叮嘱”和寄语,李莹都会向身边群众讲一讲法律、道理和法理。
如今,李莹已成为当地企业、学校、村寨争相邀请的“法治老师”。
寒来暑往,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人们总能看到李莹的身影。她手里常攥着一叠卷宗,匆匆行走在村村寨寨、田间地头,仿佛永远在追赶着什么。其实,她追赶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当事人眉间的缕缕愁云,是定分止争后的“雾散云开”,是和美秀丽的乡土安宁,更是她二十载如炬、从未改变的司法为民初心。
原文链接:https://fy.yngy.gov.cn/article/detail/2025/11/id/908131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