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丨静海法院:以真情解千千结 小法庭有大能量
时间:2025-11-21 文章来源:天津法院网 作者:佚名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法院静海镇人民法庭作为辖区内唯一 一家城区法庭,覆盖26个社区,37个行政村,企业和摊点千余家,常住人口近30万人。人口密度大、人员构成复杂,既有“原住民”,又有新居民……面对日益攀升的案件数量、复杂交织的矛盾纠纷,静海镇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积极打造家事服务“新引擎”,构建庭所联动新模式,有力推动小法庭不断焕发大能量。
和家暖心,凝聚家事调解“向心力”
静海镇法庭法官与调解员研究调解方案
“欢迎加入家事调解帮帮团大家庭!”今年6月,静海镇法庭举办“家事调解帮帮团”纳新仪式,街道婚调委主任、妇联主任、执业律师、退休人员等热心力量积极参与,家事和谐守护者再添“新鲜血液”。
“作为一名年逾四十的全职妈妈,我真的没有重新踏入社会的勇气。”刘某说,她与王某婚后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因王某做生意繁忙,刘某自生产后便选择放弃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肩负起照顾家庭与孩子的重任。然而,十几年来平凡的家庭生活突然被王某的一纸离婚诉状打破。
法庭审理过程中,因王某离婚意愿坚决,刘某虽有不甘却也同意了离婚。但在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问题上双方产生较大分歧,刘某更是数度情绪失控,害怕自己十几年来未曾外出工作与社会脱节严重,也担心双胞胎儿子因父母离婚而影响即将到来的高考。
该案承办法官认为,仅靠简单的一纸判决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家庭纷争,也不能彻底解开“全职妈妈”的“心结”。认真研判案情后,法庭联合“和家暖心调解工作室”志愿调解员,分两组对刘某、王某以“背对背”方式进行耐心劝导:既劝说王某在考虑女方及孩子现状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刘某多一些经济保障,也鼓励刘某走出感情破裂的阴霾,重建家庭和谐氛围。在长达5个小时的调解后,双方就财产分配、子女抚养费问题达成协议,刘某争取到了更多的经济补偿。
然而,离婚对于刘某及孩子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却迟迟难以愈合。在征得刘某同意后,静海镇法庭立即联系区妇联委派专业心理咨询师,根据刘某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十余次专业、耐心、暖心的陪护和疏导,刘某的焦虑和创伤得到治愈,孩子们也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回归正常学校生活。
“法官,我也想成为一名‘摆渡人’。”在法庭温暖举动的感染下,刘某积极递交了“和家暖心调解工作室”志愿调解员报名表,现已成为“家事调解帮帮团”的一员。她表示,希望继续传递爱心,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深陷婚姻泥沼的妇女走出困境。
据介绍,2024年5月静海区法院联合静海区妇联成立“和家暖心调解工作室”。工作室积极构筑“先行调解﹢心理疏导﹢回访帮扶”一站式家事服务平台,累计引入30余名退休法院干警、律师、专业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社会公益组织成员、社会爱心人士等热心力量,参与调解家庭、婚姻、邻里矛盾纠纷200余起,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建设平安家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精准施策,巧解家事纠纷“千千结”
静海镇法庭依托庭所联调联动机制,远程调解一起纠纷
一起离婚纠纷的当事人小刚(化名)与小欣(化名)在静海镇法庭闹的不可开交,双方对于“离婚”这一决定十分坚决,但就彩礼问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鉴于双方之间感情确已破裂且无子女抚养及共同财产分配纠纷,静海镇法庭法官与调解员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启动“女性法官﹢女性调解员”组合模式,从情、理、法角度分析引导双方冷静沟通。经过几轮坚持不懈的调解,双方渐渐放下了对立情绪,对退还彩礼的数额达成一致并当庭履行。“感谢你们让我们体面说再见。”最终,双方在法庭帮助下妥善化解矛盾,放下过往,开始迈向人生的崭新篇章。
在另一起离婚纠纷中,小强(化名)与小蕊(化名)已结婚十余年并育有两个孩子,但二人还是因沟通不畅、冲突频发而走到离婚的边缘。双方就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几度争执不下。
“父母离婚,受伤的往往是孩子。抚养权不是争夺品,而应是真诚的守护。”针对双方争议焦点,该案承办法官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工作原则,积极做好双方情绪安抚工作,以法理为基础,兼顾情理,耐心阐明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以及家庭不睦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多轮深入调解和心理疏导,双方终于从“剑拔弩张”到“互相商量”,就孩子抚养权的归属以及抚养费的数额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家事案件往往是“法结”与“心结”的交织,争夺利益、争夺孩子的背后,是当事人情感的纠葛和心里“过不去的坎”。3年来,静海镇法庭审结婚姻、继承等家事案件1021件,44.2%的案件通过调解、和解的方式得到有效化解,有力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庭所联动,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静海镇法庭干警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在一起农民工索要装修报酬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中,装修业主因认为装修质量存在大量瑕疵,拒绝结清装修尾款。农民工去业主店铺索要工钱时与业主发生激烈争吵,严重影响店铺正常经营,业主随即拨打了110。
辖区派出所接警后,确定案件系民事争议,便第一时间启动“庭所联调联动机制”,与静海镇法庭取得联系,希望可以共同研判寻求化解之策。掌握相关情况后,法庭法官迅速前往派出所参与案件调解。
“别急,有话好好说。”法官和值班民警以“稳”为先,积极引导双方平静友好沟通。随后,法官以“理”为主,结合案件分歧点,从举证责任和诉讼风险等方面条分缕析,与当事人阐明相关事实和法律规定,并提出具备可行性的调解方案。
几番劝说下,双方当事人理解到彼此的实际困难,自愿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农民工同意修补装修缺陷,业主当场给付拖欠的装修报酬。最终,这起劳务合同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阶段,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近年来,静海镇法庭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桥头堡”和“主力军”作用,积极构建联动解纷新格局,联合静海镇司法所,为辖区内的49个社区及村委会的书记、调解员定期开展普法培训,尤其针对家事相关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卷宗梳理、工作流程等进行全方位指导,进一步强化基层调解技巧。
静海镇法庭还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定期为辖区企业“探脉问诊”,通过座谈、宣讲等形式向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助力企业防范化解诉讼风险。“小法庭”释放出“大能量”,静海镇法庭多次获得“模范人民法庭”“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不断以实际行动探寻定分止争“最优解”、传递司法为民最强音。
原文链接:https://tjfy.t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5/11/id/907873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