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烟火人间的“司法匠心”——全国人大代表视察贵州法院工作纪实(二)
时间:2025-11-19 文章来源: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11月12日,初冬的贵阳,阳光温柔洒落。来自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广东的3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步履不停,他们从庄严的审判法庭,到街坊邻里的调解现场,走进贵州法院一线,聆听司法为民的落地声音。
“欢迎各位代表来到观山湖区人民法院!”上午九时许,代表们走进观山湖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导诉台前秩序井然。工作人员轻声引导、耐心解答。这里日均接待群众520人次,是法院连接百姓的“第一窗口”。
“案多人少,是我们最真实的写照。”讲解员坦言。近三年来,观山湖法院收案12.44万件,法官人均结案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压力之下,审判如何提速?正义如何不迟到?
答案,在一场35分钟的庭审中悄然书写。第五法庭内,一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正在审理。法官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独任审判,庭审节奏清晰、重点突出,35分钟即完成审理。庭审结束后,代表们与法官围绕房企违约责任、民生权益保障、程序效率与实体公正等话题展开交流,对法院在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价值导向表示认同。
下午,代表们转赴遵义市新蒲新区。在区综治中心二楼的法官工作站,一种“融入式司法”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清晰呈现。
“我们是司法服务的‘前哨站’。”工作人员介绍。自2021年5月设立以来,这个“小站点”审结案件3046件,参与指导调解纠纷2058件,成功化解616件。依托“综治+法院+N”机制,法院与住建、妇联、公安、社区等联手,将物业、婚恋、劳务等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办案,不只是在法庭上敲下法槌,更是在群众中播下和谐的种子。”2024年,129件物业纠纷在这里被成功推送并全部化解,带动800余户居民的问题从源头解决;2025年以来,683件农民工欠薪纠纷也在此高效化解。司法,正从“判断是非”走向“治愈社会”。
走进新蒲新区综治中心大厅,“三抓四重五强”的工作体系令人印象深刻。信访、调解、诉讼、检察、仲裁、法律服务等九大窗口整合一体,六大功能室协同运转,“1+8+N”调解团队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在多元化解区,金牌调解室、远程视频会见室、劳动仲裁庭等功能空间有序分布。春节期间的一碗泡面、日常的免费打印、一杯热水……细微之处,尽显“服务型治理”的初心。
据了解,该中心依托省级平台,汇聚110、12345、信访等渠道信息,2025年以来已整合纠纷数据8200余条,预警5000余次,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见”。
从审判法庭到调解一线,一天的行程,代表们看到的不仅是案件的快速审理、邻里矛盾的多元化解,更是司法理念从“以判止争”走向“以防促和”、从“法庭之内”走向“群众之间”的深刻转变。
原文链接:https://www.guizhoucourt.gov.cn:443/gzdt/30102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