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活查封“转”出新生机——钇通鞋业从绝境到重生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5-11-21 文章来源: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湖南法院网讯 在湖南省宁远县西部工业新城的湖南钇通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运转,工人熟练地裁剪、缝制鞋面,流水线日产数千双鞋的忙碌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三年前这家企业曾因资金链断裂濒临停摆。
时间拉回2021年,受行业周期波动与上游原材料涨价双重冲击,钇通鞋业资金链断裂,不仅无力偿还到期货款,连场地租金也难以结清。多名债权人先后起诉,宁远县人民法院判决企业需支付款项合计200余万元。“要是把产线设备扣了拍卖,企业立马就得停,200多个工人饭碗不保,债款也未必能拿全,上下游合作商说不定也得受影响。”债权人和执行法官的担忧,道出了案件的两难:一边是债权人急需回款的迫切需求,另一边是企业停一天就损失上万订单、工资都无法发放的生存危机,背后还有区域就业与产业链稳定的民生考量。
通过一次次的实地调查,执行法官看到了企业的生机:钇通公司的生产线拥有着年均10万余双鞋的产能,是当地制鞋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经济生产价值。产线配套的数控机床、模具等设备评估价值更是达800余万元,再加上现成的熟练工人团队与长期合作客户资源,整套生产体系完整、生产力过硬,完全具备被拯救盘活、重新创造价值的潜力。传统的执行查封措施显然行不通,“活查封”成为破局的关键选择。
要让“活查封”落地,首先得解开债权人的“心结”。执行法官拿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逐一向债权人解释:“生产线不转移占有,企业可以继续用,但收益要优先还债。”反复沟通后,债权人终于松了口:“只要能拿到钱,让企业接着干总比设备放着生锈强。”
打消顾虑只是第一步,如何防止资产流失、确保债务清偿才是关键。法院与政府部门、银行,搭起了三位一体监管网:生产车间装上监控,设备统一贴了封条,法官随时能查看设备状态,第三方机构每月上门评估折旧损耗,一旦发现恶意损坏或转移,立刻转成传统查封;企业在指定银行开了执行专用账户,所有销售回款必须先存进去,法院每月划扣不低于月均利润30%的钱用来还债;企业作出承诺,不裁员工、不丢客户,更也不擅自处置原材料、库存等未查封资产。
光守住现有资产还不够,得帮企业恢复造血能力。法院主动对接地方银行,促成企业用未查封的厂房做抵押,拿到了续贷,解了短期资金燃眉之急;又通过行业协会牵线,让企业和县城的新能源企业搭上了线,新增的订单让生产线转得更欢;甚至还帮企业出主意,把闲置的车间租给配套企业,一年又多了10万元收入。
两年时间,变化清晰可见。钇通鞋业的生产线从半停摆转为满负荷运转,2024年净利润达到100万元,彻底摆脱了被执行企业的标签;截至2025年6月,企业通过专用账户累计还了160余万元,原本30余件执行案件只剩2件,剩余债务也和债权人达成了和解,对方还同意减免部分利息;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产值增长超100万元,200多名工人的工资每月都能按时到账。
“不是所有被执行企业都得一封了之,关键要看有没有挽救的价值。”参与案件的执行法官说。钇通鞋业的案例证明,精准评估企业的技术优势、员工基础和行业地位,用全链条监管守住风险底线,再联动各方为企业提供支持,既能保障债权人权益,又能让企业活下来,更能稳住就业和地方经济,这正是善意文明执行最实在的意义。
原文链接:http://hng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5/11/id/908182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